兩會熱議 | 四大關鍵詞,展現全國兩會上的住建活力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后,代表委員們熱議報告中的住建關鍵詞,從中感知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韌性、活力和信心。
關鍵詞:止跌回穩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下調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居民存量房貸利息年支出減少約1500億元,扎實推進保交房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中包括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債務違約風險。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會長、研究員柴強認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房地產市場歷經3年左右調整后,于2024年9月底出現積極變化。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以及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核心結果增加住房需求,有利于止跌回穩,成交量上來了,房價也就穩定了。柴強對2025年房地產市場保持樂觀,認為止跌回穩態勢能夠保持。
受訪代表委員表示,報告充分體現了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黨中央對宏觀調控思路的創新,首次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設立10萬億元股市平準基金和10萬億元樓市穩定基金,以提振股市、穩住樓市,進而增強社會自信心,提升未來經濟預期。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則提議,從資產和負債兩端發力,阻斷風險的轉變過程,以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關鍵詞:城市更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加強燃氣、給排水、熱力、地下管廊等建設和協同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認為,城市更新作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重點工作,其核心在于通過優化存量資源、改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推動城市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這一轉變不僅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更是應對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和社會需求的關鍵路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部分城市進入成熟期,新增建設用地受限,粗放式擴張難以為繼。通過更新老舊城區、工業遺存、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間,可釋放土地價值,避免“攤大餅”式發展。
在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主委周嵐看來,城市更新項目在改善老百姓生活環境的同時,拉動了城市的有效投資;在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截至目前,全國已實施超過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改造25萬個老舊小區,讓1億多人直接受益。對于城市更新行動,周嵐充滿信心。她表示:“我們要做好有溫度的城市更新,一切著眼于便民、利民、安民,讓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環境更美好。”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吳晨建議,打好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攻堅戰,應以各地“原拆原建”標桿項目為基礎,聚焦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迫切需求,形成一套適用于危舊樓改建、可操作性強的支撐保障體系。同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居民共治的方式,加大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力度,讓人民群眾過上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關鍵詞:“好房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這也是“好房子”首次出現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好房子”,每個人的定位不一樣。年輕人要求舒適、配套好、智能化、交通方便,成功人士希望地段好、房子大、能保值等等。
柴強認為,要統籌研究出臺土地、金融、財稅等方面政策,大力支持“好房子”建設。什么是“好房子”?“讓居民住得更安心和放心、讓居民住得更健康、讓居民住得更節能、讓居民用得更方便?!辈駨姳硎荆昂梅孔印睕]有統一標準,但歸納起來有四個特征,即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建設“好房子”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近年來,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持續健全住宅設計、材料、技術、維護、服務等基礎性制度,指導各地積極推進“好房子”建設,引導房企積極建設“好房子”,各地已經形成了一批新建“好房子”、舊改“好房子”的樣板。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馮遠認為,目前社會面臨居住環境適老化設施缺乏,照護者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可以結合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四好”建設,推動構建全方位的改造體系。例如,在房屋改造方面,加強建筑適老化和智能化研究,支撐安心舒心的居家養老模式,細的如拓寬門廊、加大電梯空間來方便輪椅、擔架通行,借助智能設備,如語音支配家庭設施,實現與老人日常生活的交互和幫助等。鼓勵科技企業研發居家養老技術和產品,如跌倒報警、水電氣異常自動斷閘、體征監測智能終端、家務和家庭照護機器人等,通過“硬設施+軟服務”雙輪驅動,使家庭空間兼具物理適老與智能關懷,來提升居家養老的安全感與舒適感。
關鍵詞:人工智能
我國機器人技術近年來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表示,近三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人形機器人技術迅猛發展,外形仿照真人設計,自由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使用人類的工具,有望代替人類在工業、農業、服務等領域完成多項任務。
報告中提出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認為,智慧家庭領域大模型是支撐傳統智能家電和家居轉型躍升的關鍵基礎設施,能夠催生出家庭服務型機器人等實現全球引領的新質消費品產業,從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十萬億元以上的新增長點。
馮遠建議,可以從知識產權歸屬、責任認定、技術準入等維度,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與建筑設計融合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兼顧技術創新與風險防范的制度框架。比如在技術準入方面,相關部門共同開展算法安全審查,及時發現消除算法缺陷和漏洞,建立人機協同設計模式下的設計質量管控體系。
針對AI領域人才短缺的問題,馮遠還建議鼓勵建筑類高校加快增設“建筑+AI”交叉學科,將深度學習、生成式算法等納入課程體系。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勁松也建議,專門設計“人工智能+工程學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養,從教師到學生、從理論課程到工程技術實踐,人工智能與工程學科專業結合,全面培育“新時代工匠之師”。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兩會熱議 | 四大關鍵詞,展現全國兩會上的住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