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壞燃氣管道問題
近日,為加快推進我國城市燃氣管道安全專項治理,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全國城市燃氣管道安全專項治理行動部署推進視頻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城市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壞問題。
《全國燃氣事故分析報告(2024年·上半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全國(不含港澳臺)燃氣事故數量共計181起,較去年同期下降38.44%。“近年來,燃氣行業針對安全生產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和力氣,有一定成效,但當前城鎮燃氣安全基礎還不牢固,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管道第三方施工破壞時有發生。要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強燃氣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減少第三方施工破壞,保障燃氣管網安全運行。”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安全管理委員會安全專家劉曉東表示。
■燃氣管網事故首因
“第三方施工破壞”主要是指對燃氣管網、管道的破壞。比如野蠻施工破壞燃氣管道、侵占、拆除燃氣管道等行為,都是常見的第三方破壞行為。
根據《報告》,2024年上半年我國共發生燃氣管網事故64起,占天然氣事故的75.3%。其中,第三方施工破壞導致的管網事故占比高達89%,成為首要原因。2018年至2023年,全國共發生室外燃氣管線事故1000余起,其中第三方施工破壞占比超70%。
2023年,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發生燃氣泄漏事件,因排水管網施工中震動擠壓導致管道泄漏,燃氣噴涌至十幾層樓高,幸未爆炸,施工方被約談并處罰。2024年,海南省住建廳通報了兩批施工破壞燃氣管道案例,對涉事單位處以5萬—10萬元罰款,強化以案示警。重慶某施工方未制定保護方案,導致燃氣管道裸露懸空,被責令整改并納入重點監管。
一位燃氣企業人士表示,由于燃氣易燃、易爆,燃氣管道被破壞后會造成燃氣大面積泄漏,不僅影響用戶的正常生活,還會造成燃氣安全事故。“不合規的第三方施工就好比燃氣管道附近的‘不定時炸彈’,如果不做好第三方施工破壞燃氣的風險識別和防治管控,一旦管道遭受破壞,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防治第三方施工破壞將成為燃氣管道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潛藏多重問題
燃氣企業像一座沒有圍墻的工廠,其燃氣管道鋪設在城鎮的各個角落。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工程建設項目不斷增加、燃氣管網不斷延伸,管道數量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和擴大,第三方施工破壞燃氣管道事故也有所增長,嚴重威脅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受訪人士表示,時有發生的燃氣事故反映出施工管理不善、法規處罰不嚴、管道自身老化等多重問題。
“有時候施工單位未探明地下管線、盲目趕工、擅自變更方案,甚至隱瞞隱患強行施工。比如廣州某工地就曾因未通知燃氣公司直接使用大型機械,導致管道泄漏,反映出野蠻施工與安全意識薄弱的問題。”上述燃氣企業人士說。
“還有部分地區施工許可審批不嚴,市政道路范圍外的施工監管責任不明確,導致‘未批先建’,埋下燃氣管道安全‘隱患’。”劉曉東指出,“不僅如此,很多工程轉包與責任分散,施工層層轉包。還有部分管道運行超過20年,防腐層老化,智能化監控系統覆蓋率不足,如果實際作業人員缺乏專業培訓,安全責任就難以落實。”
上述燃氣企業人士認為,這與法律與處罰力度不足也有關系。“根據《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單位破壞管道的最高罰款僅10萬元,個人最高5萬元,且實際處罰多以行政罰款為主,鮮少追究刑事責任。如果執法標準不統一不夠嚴厲,就會出現處罰時存在‘撓癢癢’現象。”
■技術與監管雙管齊下
“整體看,第三方施工破壞是燃氣管網安全的重大威脅,需通過立法、技術、監管和社會協同等多維度手段綜合治理,以減少事故風險。”上述燃氣企業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業內人士建議,要強化立法與執法,推動專項立法,明確施工方責任,提高處罰上限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應落實聯合懲戒機制,將違規單位納入“黑名單”,限制其參與政府項目,并通過信用公示強化震懾。
此外,技術手段與信息共享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積極推進智能化監測,推廣地下管線信息系統。比如重慶“e呼通”平臺、燃氣泄漏感知裝置和無人機巡檢,實現實時監控。另一方面,完善地下管線檔案,要求燃氣企業更新管道數據并共享至公共平臺,減少施工誤判風險。“智慧燃氣關鍵在數據,無法數據共享、實時監測就是空談,現在有些城市已經是智慧燃氣的試點城市,期待他們的效果。”上述燃氣企業人士說。
受訪人士表示,事前審批、事中監督和事后追責缺一不可,更需構建政府主導、企業負責、社會參與的全鏈條治理模式,推動燃氣安全從“事后應急”轉向“事前預防”。同時,應增加公眾參與度,通過社區宣傳、典型案例警示提升施工方和居民的安全意識。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壞燃氣管道問題